美 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在2000年曾警告哺乳婦、孕婦和準備懷孕的婦人,不要吃旗魚、青花魚、鯊魚及馬頭魚;2001年,美國小兒科醫學會也呼籲5歲以下兒童 不要吃上述魚類,因其所含的汞與多氯聯苯(PCB)足以危害胎兒腦部。相較之下,較不受污染的野生鮭魚、沙丁魚,或植物性的omega-3,如亞麻子油、 核果類、胡桃,則是DHA較安全的來源。
台灣販售的進口鮭魚,養殖與野生比約7:3。野生鮭魚偏磚紅色,養殖鮭魚因脂肪多,多呈橘色。台灣餐廳很少用野生鮭魚,因野生鮭魚價格是養殖的6~7倍。挪威是台灣最大的鮭魚進口國,卻因高度開發導致戴奧辛與多氯聯苯過高,政府應逐批檢驗,才能確保食用安全。
吃多少深海魚才不會攝取過量的化學殘留物,仍是問號。魚類仍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,只是不安全漁場的魚類應盡量少吃。以下為減少攝取污染魚類的原則。
▓不買來歷不明的水產品。
▓避免吃魚皮、魚油等高脂肪部位。
▓避免吃魚內臟。
▓避免吃大魚,如深海魚、鯊魚、旗魚,因大魚屬食物鏈最上層,容易囤積毒物。
其實,其他肉類亦有化學物質殘留的問題,如吃牛肉擔心狂牛病、吃豬肉憂心口蹄疫、吃雞肉又怕禽流感、黃豆有基因改造問題、吃蔬菜有農藥問題等。若每樣食物都以科學角度評估,營養學家的菜單上,可能什麼食物都沒有!均衡與多樣化的飲食才是健康的不二法門。
整體而言,魚類仍可說是現代人最佳肉類來源,其含豐富蛋白質,脂肪、熱量、膽固醇皆低,一份35公克的魚肉,含7公克蛋白質,脂肪多小於2公克,一般肉類脂肪則平均為5公克。
此外,食用深海魚除了可攝取omega-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,還有許多的好處,如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、幫助血壓控制、預防老年人視網膜黃斑部病變、減緩免疫系統疾病症狀、緩解憂鬱症與精神疾病…。因此多吃深海魚類,是維持身體健康的重要功課。每週攝取2~3次深海魚類,可達到理想保健功效。由於DHA非常易氧化,故應即早烹煮,採清蒸或燒烤,避免油炸,以保留較多DHA。
深海魚化學物質存留問題的治本之道,還是應從加強農漁類產品產地標示開始,養殖魚業則應改善養殖環境、技術與減低污染,民眾才能安心吃魚,吃出健康。
資料來源:大家健康雜誌
留言列表